Kindle 读书笔记

我当然更得承认,正是像《风》这样的作文,其坦率的文字,悄然照亮了我内心忽略的角落,瓦解我内心的偏见,并通过彼此的赤诚相见,一点点卸下我早已淤积的虚空,让生命的姿势一点点下蹲,并在具体的生命观照中,找到内在的充盈。

进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,还来不及排解中学时代内心的淤积,就被告知就业的压力、买房的压力、竞争的压力。从记事起,无形的、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,早已将他们裁剪得规规整整,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泄漏狡黠的契机。

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,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、抗生素、激素,到大学时代,终于结下了漠然、无所谓、不思考、不主动的恶果。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,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。

在疯狂的追逐中,没有人可以容忍孩子的失败,现实强化的高校分层,学生也不容许自己失败。孩子们的个性、天性和生命活力,被磨灭得无影无踪,他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,早已成为工厂的标准化构件。

贫瘠山村给予他的倔强,让他在进入喧嚣的城市后,依然在个体的人格中,保留了一份坚守的稀缺。他始终难以对生活做出真正的妥协,而这种不妥协的结局,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,便是看得见的漂泊,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距。

有时哪怕掌握了再多的理,也应该给别人留个面子,因为这个世界上,只要对方不想被说服,你永远都说服不了他,人家根本不是觉得你的理不对,而是反感你这种咄咄逼人的方式”。“成熟的处事方式是,在表达自己的同时,亦要照顾对方的感受。如何在别人不难堪的情况下交往,在说理的同时也不会让对方不痛快,是一门高深的技术,也是一门艺术。”

年龄困不住一个女人,如果一个女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个体,一个有能力、有勇气、有资本的人,就不会惧怕衰老。作为女人,应该告诉自己,无论到哪个年龄段,你最好的年龄,就是你现在的年龄

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,到死都能优雅,我认为这些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大追求。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喜好,有能力去负担自己的兴趣,便会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
刚刚卸下高考的重负,就绷上了找工作的弦,整个大学过程,不过教育产业化后被学校锻造为专业“流水线”上的一个规整产品,并被冠以“人力资源”的工具化表述。

不能否认,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开,一种注重个人实力,但却易于导致失衡的教育图景早已变为现实。在“赌场”气质的市场化潮流中,能够在洪流中搏击的,顺应了资本隐秘规则的,往往能获得快速的财富积累,实现所谓的人生逆袭;而那些仅仅错过了一步,没有跟上转折节点,依然坚守劳动创造价值,固守本分稳妥的孩子,在随后无法理喻的市场变幻中,则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
我担心的是,世界断裂式的发展,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,正以个人成功的名义掩盖背后更为致命的真相。借助班主任视角,我在感知自身和另一个群体的命运变迁时,能明显感到背后分化的加剧及其越来越固化的危机。在理解胜轩命运的时候,这种感受尤其强烈,作为班主任,平心而论,胜轩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好学生,他勤勉、踏实、热爱学习,做事很有规划和条理,为人也谦和、善良、从无半点抱怨和偏激。如果非要挑他的缺陷,那就是在投机的年代,他身上缺少一股赌劲,缺少职业规划师提到的风险承担能力,在一闪而过的机遇中,他的谨慎和犹疑,没有帮他避免风险,却让他失去了在自小长大的城市立足的资本。没有人追问他的谨慎和犹豫来自哪里,也没有人意识到,他的父辈在承受下岗的命运和改革阵痛的代价后,家庭的瘀伤一直延伸到了这个瘦弱男孩的身上。 对二本高校而言,不得不承认,学生的分化,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,教育的实际功效,其边际效应早已递减。

在大学时代的习作《三个镜头》中,沐光曾写道: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,在数不清的变数之中,一个不变的主题是:日子还要继续过。也许你今天正经历着大喜或大悲,但明天你的生活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——你的生活还要继续向前。不为物喜,不以己悲;悲不失体,乐不忘形——宠辱不惊,才能活得更好。

朴树唱: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,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。那过去的一切确实回不来了,可那温暖的记忆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,它还会陪着我一路向北。

子然对生活的物质层面,依然没有清晰的规划,但她对独立的空间,对精神的需求,始终清醒而强烈。她害怕自己从事具体工作后,日渐被世俗事务折腾到麻木,也担心自己被细碎的工作缠住后,丧失对精神的追求,像海绵一样被生活吸干。

紧张的学习中,他排解压力的唯一方式,就是读网络小说,从初一开始,已经持续了七八年。“我内心很压抑,不得不去寻找一些东西麻痹自己,网络小说是一个很好的东西,它是架空文,热血文,会让人的精神得到很好的寄托和麻痹!”

无处不在的微信、数不清的群、早自习点名、课堂刷脸、网络霸权,不过以科技、消费的名义,将他们的生命切割成更多的碎片。

多年来,我注意到一个事实,对学生而言,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,而是缺爱,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,到了大学,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,内心无所依傍,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。邓桦真在《风》中就曾坦言:“有时候想到生活的种种,我会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。”2018年6月,一名留守女孩,在毕业之前,袒露了相似的心迹,“做事永远小心谨慎,除了自己,谁都不敢依靠和信赖”。

老师如果不能意识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,是相比眼花缭乱的技能传递更为核心的问题,那么,所有的孩子,经过课堂表演性质的知识大雨,就像被一瓢水淋过,貌似酣畅淋漓,但各个知识点,顺着下课铃声的响起,就会滑溜溜地消失。

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,我们的爱恨情仇,在整个时代背景下,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,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,会让人椎心至痛。我们站在远方、站在高处,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,但当我们置身人群深处的时候,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?

大学的时光确实很快,熬过大一的迷茫,进入忙碌的大二,大三倏忽就溜走了。大四已经不再属于他们

时代就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。

我觉得很多人都很迷茫,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东西,不喜欢这个专业,不喜欢这个工作,可是你要问他,你喜欢什么?他们也不知道。所有人都觉得那种积极向上的东西,不切实际,他们一定要寻找那种容易实现,比较贴近自己的东西,我有时也感觉挺悲哀的。

对深圳而言,失控的房价,给它自身的发展,留下了巨大隐患,并从根本上瓦解一个实业见强城市的后劲和活力。在和1516045班学生交往过程中,我真切感受到,房价的失控和飙升,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现实的感知和毕业去向。如果说,经济下滑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,还只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找工作的难度,他们还可以凭借青春的热血,将希望寄托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;那么,浪漫主义般飙升的房价,则彻底瓦解了他们在大城市奋斗的念头,除了“丧”,除了选择逃离,他们找不到任何留下的现实理由。